绥远大捷后,华宇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声称,西北诸省中日本人的势力已经渗透了进去,为保证西北的稳定他决定出兵西北。
对于华宇的要求说实话老蒋很为难,西北各省的确是南京政府所管辖的省份中最难渗透也最难掌控的。蒋委员长很乐意看到华宇与西北各大势力火拼,最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但是他心中也相当明白,凭借着龙卫军的实力,想要一扫西北简直是易如反掌,反而发展到最后随着华宇的势力激增自己再也难控制他了。
矛盾啊矛盾,无奈老蒋只能回电给华宇,电报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兹事体大,暂缓行动。”
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可是其中的含义却不言而喻。老蒋的意思是说西北情势相当复杂,你要决议出兵有可能最后得不偿失,应当先缓一缓再做打算;另外一层意思就比较隐晦了,暂缓暂缓不代表不允许你动手,如果你有绝对把握那么我老蒋也不来阻止你。总之一切你自己看着办。
华宇接到老蒋的回电后,不屑的把电报丢在了一边,命令张灵甫他们继续按照原先的计划行动。
对于龙卫军的强势崛起,西北各省诸多势力表示出了深深的忌惮和不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北三马”。
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俗称“西北群马”。因割据范围不同,又分成“宁(夏)马”、“青(海)马”、“甘(肃)马”等,其势力还曾扩张到新疆。
马家军原为家族武装势力,它们参与了当时中国政坛的纷争,先后依附清政府、北洋军阀、冯玉祥、蒋介石等,统治西北地区数十年,产生了一批显赫一时的马姓军阀。他们以“甘、河、回、马”(即甘肃人、河州人、回族、马姓)这四条为用人标准,核心权力采取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封建继承方式,经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左右西北局势的军阀武装。
“群马”中以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三个集团最具实力,人称“西北三马”。
马步芳家族统治着青海,尤以马步芳最为残忍凶狠、荒横暴,人称“土皇帝”。
马鸿逵是名副其实的“宁夏王”,但是他敛财极为凶狠,对自己的辖地极尽一切手段进行搜刮。
马鸿宾是马鸿逵的大哥,在三马中势力相对是最弱的,不过他为官还算清廉,对百姓来说也算是一个好官了。马鸿宾受叔父马福祥的影响很大,也常以儒将自诩,故能突破狭隘的民族和宗教观念,既潜心于伊斯兰先哲著述的研究,又对孔孟之经典广泛吸取。马鸿宾所到之处以“保境安民”为原则,反对暴政,主张“以德服人”和“谦受益”。
当龙卫军出兵西北,孙大彪部进驻鄂尔多斯,王耀武占据榆林,张灵甫拿下延安后。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马鸿逵,没办法从龙卫军的架势看来就知道是冲着宁夏去的。
龙卫军的大名马鸿逵是知道的,他也不想跟华宇发生冲突,在龙卫军占据陕北后马鸿逵立即派出了使者奔赴太原。也算给马鸿逵面子,华珏代替大哥会见了来使。
当使者委婉的问到华珏龙卫军是否要进军宁夏的时候,华珏很明确的告诉了他,是的。原因很简单日本人已经渗透到了宁夏。如果马鸿逵在一个月内不给龙卫军一个交代的话,那么到时候龙卫军将直接挥师西进,接管宁夏。
面对华宇的强势,使者只得灰溜溜的回到了银川,把华珏的话原封不动的复述给了马鸿逵。
马鸿逵听完后当下就浑身无力,软绵绵的瘫坐在椅子上,嘴巴不知道在念叨着什么,表情比死了爹娘还要难看。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马鸿逵总算是振作了一些,自欺欺人的互相安慰着。也难怪宁夏本就是回族聚集的地方,因为习俗,宗教等原因政府派出了好几任官员都没能在宁夏立足,最后不得不灰头土脸的打道回府;马鸿逵相信就算自己打不过龙卫军,把宁夏让给华宇,只要他在暗地里煽动一下回民,到时候他华宇还不得照样乖乖的退出宁夏。
这个算盘马鸿逵打的倒是响亮,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华宇这个人一直很强势,任何想利用宗教来煽动百姓闹事的人都会受到龙卫军严酷的打击。一厢情愿的马鸿逵忘记了刚刚发生在绥远的蒙古伪军的下场了,难道他认为回族人就比蒙古人厉害了?
答案很快就会揭晓,只不过这个结果将在一个月后才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相对于马鸿逵的不安,马鸿宾的心态则要平稳许多。他对于龙卫军对外抗击日寇,对内发展民生经济表示高度的赞赏。实在是条件不允许,要不他早就想着去大同拜访一下华宇了,顺便看看那里风土人情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前面也说过马鸿宾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和宗教主义者,他一直认为回族只是大中华民族中的一部分而已,虽然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但是让他们做针对中华同胞出卖国家利益的事情还是不可能的。
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好人和坏人,穷人和富人。极大多数的回族同胞生活还是相当艰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