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1章(2 / 3)

要对他挑选工具进行特写,沈弈突然站直,说:“抱歉,能给我两分钟准备一下吗?”

&esp;&esp;众人一愣,似乎都没想到这话会从沈弈口中说出来。

&esp;&esp;但康以还是说:“ok。”

&esp;&esp;程灵从机器后面走过去,问沈弈:“怎么了?”

&esp;&esp;“没什么。”他无所谓地笑笑,“其实这是个很无聊的工作,我一直都是一个人面对,也习惯了,突然多出这么多人,还要拍下来,感觉自己在作秀。”

&esp;&esp;他不习惯展示过程,更习惯给出结果。

&esp;&esp;程灵能懂他的感受,不知道能安慰什么,最终拍了拍他的肩:“能理解。”

&esp;&esp;沈弈靠在工作台边缘,双手反撑:“当然,也有紧张的原因。”

&esp;&esp;程灵脸上浮现惊讶:“我以为你从来不会紧张。”

&esp;&esp;“为什么?”

&esp;&esp;程灵想了一下,回答:“因为,无论你做什么,看起来都游刃有余,总是很有把握,我一直都很羡慕你。”

&esp;&esp;以至于,她很难把紧张这个词跟沈弈联系到一起。

&esp;&esp;沈弈盯着她的脸,认真地看了一会儿,摇头:“程灵,我不是做什么都很有把握。”

&esp;&esp;第25章 第二十五场雨这一刻的感觉。

&esp;&esp;短暂调整过后,准备二次开拍。

&esp;&esp;拍之前,康以突然叫停,他抻脖子看着沈弈手里的古籍,问:“等等,你这本是《千家诗》?什么时期的?”

&esp;&esp;沈弈动作顿了下,直起身,看向康以:“是民国扫叶山房出版的。”

&esp;&esp;康以皱了下眉,想了想,“是不是《笠翁对韵》那个《千家诗》?”

&esp;&esp;“嗯。”

&esp;&esp;康以沉思:“换一本吧,这本书太大众了,拍出来没什么效果,观众更喜欢看修复珍本,最好是拯救珍贵文物,能满足观众的救赎情绪。太大众的东西没什么价值。”

&esp;&esp;沈弈没说话,转眼看向程灵,他瞧了她一会儿,这才答应:“行。”

&esp;&esp;也没说别的,把泛黄的《千家诗》装到塑封袋里,放回到书架上,又从上面挑了一本别的。

&esp;&esp;“这是元刻本《永类钤方》,传世稀有,国宝级藏品,是国家图书馆的修复工作。”

&esp;&esp;康以一听是珍贵古籍,点点头:“就这本吧,观众爱看。”

&esp;&esp;这本书的书口基本上都已经断裂,部分书页出现酸化和脆裂问题,一看就是一本年纪很大的书。

&esp;&esp;沈弈边拆书边作叙述:“古籍修复,其实就是书生病了,给书做手术;而古籍修复师,就是给书看病的医生。我们拿到古籍的第一步,就是要查看它的病情,再根据病症做手术,为书籍延长寿命。”

&esp;&esp;他仔细检查了这本书的问题,对着镜头一一展示出问题所在。

&esp;&esp;然后说:“不过现在科技发达,修复古籍的技术已经来到了数字化修复。”

&esp;&esp;为了修复书页,找到与原书最相近的纸张,沈弈给这本书做了个纤维检测。

&esp;&esp;他选了很多种纸,都没有找到颜色相近的。

&esp;&esp;光是这个过程,就耗费了很长时间。

&esp;&esp;纪录片虽然不用时时开机拍摄,但沈弈却要实打实的工作。

&esp;&esp;他就坐在仪器前,眉目微沉,十分专注,仿佛屋子里只有他一个人。

&esp;&esp;而拍摄团队并不能离开,只能一直等着他的结果。

&esp;&esp;几个小时后,沈弈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纸张,最终,他做了一个决定:“只能自己染纸了。”

&esp;&esp;小曹震惊:“自己染!?不是有化学染料吗,有那么费劲?”

&esp;&esp;沈弈看着他,解释:“化学染料会伤害纸张,失去原有的纤维感。”

&esp;&esp;小曹:“你自己怎么染?”

&esp;&esp;“用栗子壳、橡碗子、茶叶煮成染料。”

&esp;&esp;好在这些东西工作室里都有,沈弈停下工作,去厨房煮东西。

&esp;&esp;煮染料本就需要时间,煮好之后,他用一片白纸试染色,再烘干,和原色对比,发现颜色不够深,又要调配染料比例,重新煮。

&es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