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p;&esp;待天色完全变亮,祝澜也已经誊完了试卷,她小心翼翼地吹干墨迹,将卷子收好。
&esp;&esp;这时,隔壁号舍忽然传来一声惊慌失措的叫声,接着是纸张翻动的“哗啦”声,听起来隔壁之人无比慌乱,紧接着是嚎啕大哭的声音,在寂静的贡院中显得十分惨烈。
&esp;&esp;负责这片号筒的号军听到动静立刻走过来查看。
&esp;&esp;从隔壁的哭声中,祝澜听出来,是那人移动蜡烛之时不慎将蜡油滴在了卷子上,留下了蜡渍。
&esp;&esp;大梁的会试虽有专门的誊录官誊录朱卷,然即便如此,试卷上的痕迹仍然会有与誊录官串通作弊之嫌。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公正,带有醒目痕迹的试卷在初检之时还是会被直接作废处理。
&esp;&esp;而此时距离交卷只剩下半个时辰,重新誊录一份根本来不及。
&esp;&esp;隔壁的哭声绝望又崩溃,很快,那人便以扰乱贡院纪律为由被带了出去——与其说是带,不如说是被两个人扶着。
&esp;&esp;经过祝澜的号舍前,祝澜眼睁睁看着那考生吐出一口鲜血,瞪大双眼栽了下去,不知生死。
&esp;&esp;贡院之中重新恢复了宁静,除了地上那一滩血迹,安静得就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esp;&esp;祝澜收回目光,心中轻叹一声,有些唏嘘,其余号舍之中的学子也不免露出物伤其类之色。
&esp;&esp;……
&esp;&esp;会试终于到了最后一场,也是最为重要的策论。策论的题目有近千字之多,光是读完就要费一些时间。
&esp;&esp;阅读完前面的材料,祝澜的目光落在题目最后一句话上——
&esp;&esp;“……士人当以何为先?才乎?德乎?试述德才之关系,并论士人修身之要。”
&esp;&esp;祝澜薄唇微抿,这题目出得甚是有趣。
&esp;&esp;按照儒家的观点,德为才之基,才为德之辅。儒家追求君子德才兼备,但若是不可兼得,则往往更倾向于修德。
&esp;&esp;毕竟有德无才,最多不过是个愚人。若是有才无德,那便成小人了。
&esp;&esp;祝澜却私以为,朝廷选拔人才,若一味将德行放在才能之前,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只会坐而论道、尸位素餐之辈。
&esp;&esp;若放在太平盛世,多一两个无能的官员无伤大雅。但若在乱世,都已经脖颈悬斧了,还指望用德行去感化敌人,未免过于理想主义。
&esp;&esp;正如大汉之时独尊儒术,以察举制任命官员,过于注重德行。被举荐者多是备受社会舆论称颂的,言行符合儒家规范之人。
&esp;&esp;如此选拔出来的人才守成尚可,却少了几分机变。以至于到了东汉末年,汉室虽有股肱之臣,铮铮铁骨令人钦佩,却终究难以挽狂澜于既倒。
&esp;&esp;而曹操颁布的《求逸才令》则彻底推翻了儒家那一套,即便是身负污名、不仁不孝之人,只要身负过人才学,亦可当大用。
&esp;&esp;以至于后来天下之英才,十之八九皆列于大魏之朝堂。
&esp;&esp;所以究竟重德还是重才,还是得分时机。
&esp;&esp;小人不是不能用,这是一把双刃剑,究竟是伤人还是伤己,端看帝王的水平能否驾驭。
&esp;&esp;祝澜将思路理清,提笔蘸墨,一气呵成。
&esp;&esp;再抬头时,恍然间已是夕阳余晖。
&esp;&esp;……
&esp;&esp;三月十六日的清晨。
&esp;&esp;会试终了,铜钟之声悠扬响起,回荡在贡院高墙之内。士子们闻声纷纷停笔,将手中狼毫搁置,细心地整理着面前的试卷。
&esp;&esp;卷纸被郑重地交到受卷官的手中,受卷官们一一清点,确保无误,再由弥封官弥封试卷并且编号。送往同考官处分房批阅,进行预选。
&esp;&esp;(最近遇到骚扰了有些影响状态,女孩子们网购尤其是同城千万别暴露性别,否则容易变成跟我一样糟心的倒霉蛋orz)
&esp;&esp;第230章 放榜,会元
&esp;&esp;夜色已深,阅卷房内灯火通明。同考官刘大人坐在长桌旁,面前堆放着高高的试卷。
&esp;&esp;他们要在五日之内将试卷预选完毕,挑出其中的优秀答卷,交给主考官批阅。
&esp;&esp;房间四角点着青烟袅袅的香炉,沉香的气味与浓浓的墨香交织在一起,却并不能舒缓刘大人脸上那纠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