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这可不是瑞武帝才有的先例,而是从大辉开国皇帝真武帝开始就有的传统,玄武帝当年也是被考验的一员。
&esp;&esp;只是,玄武帝尽管是这个考验中成绩最优秀的,但是真武帝最后依然是立了嫡长子为太子,才有了后来的父子兄弟相残。
&esp;&esp;玄武帝的时候,也一样给诸子来过这样的考验,但是,成绩最优的唐王却在最后的六王之乱中落败。
&esp;&esp;只能说是时也命也了。
&esp;&esp;现在,瑞武帝终于也给他的诸子安排同样的考验任务了,这不就是皇子们开始拉拢势力,施展手段的开端了吗?
&esp;&esp;反正,诸淑娴(苟子)就是这么认为的。
&esp;&esp;不巧的是,六皇子抓阄抓到的地点,就是琼州。
&esp;&esp;而如今嘛,最热心想要琼州各方面更上一层楼的,就是诸淑珍了。
&esp;&esp;诸淑娴(苟子)不爽的是,这诸淑珍不知道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什么共商盛会共同发展的邀请函,居然发到了她这个隐居在小村子,万事不理的懒人手上。
&esp;&esp;去自然是不会去的。
&esp;&esp;但是,耐不住对方脸皮厚啊!
&esp;&esp;“诸先生在吗?朱鸿雍冒昧求见。”
&esp;&esp;特么的都拒绝了还玩亲自上门请出山的傻子把戏。
&esp;&esp;作者有话要说:
&esp;&esp;苟子:都送上门了,不打对不起对方这么主动哇~
&esp;&esp;ps·么么哒~
&esp;&esp;第223章
&esp;&esp;琼州这边因为流放人员颇多,为了生计,愿意为了口吃的,像诸二爷这般,弄一个学堂教书的人不在少数。
&esp;&esp;怎么说,对于大多数文人而言,教书教学怎么都比下地耕种更轻松些。
&esp;&esp;也是琼州这带没有战事,对军户的管控不严格,被贬斥流放的军户们才能这么操作。
&esp;&esp;这就导致了,琼州这一带的人,特别是军户附近的村庄,认字的人不少。
&esp;&esp;只是,识字和有学识,是两回事。
&esp;&esp;对于琼州这样的地方,大多数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农户,对未来最好的期许,都是识字会算,然后到县里谋一份生计,攒钱回家买田置地。
&esp;&esp;至于读书练武去科举考官,那是家里有田有地,能活下去之后才考虑的。
&esp;&esp;这样的人家,在琼州不多。
&esp;&esp;培养一个足以考官的孩子,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需要的投入都太大,不是普通人家能供应得起的。
&esp;&esp;敢说穷文富武的人,都是没见识的人。
&esp;&esp;不管文武,想要成才,投入都差不多。
&esp;&esp;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底蕴二字。
&esp;&esp;诸家能这么轻易地融入本地,原因之一就是诸家有诸淑娴(苟子)这个,一脑子底蕴的人。
&esp;&esp;这世上,能博闻强识、过目不忘,两手空空经历了一千六百里的流放后,还能将曾经诸家藏书楼都默写回来的人还是少数。
&esp;&esp;就凭诸淑娴(苟子)这七天左右就能给诸家族学藏书楼默写一本诸家曾经藏书的能力,就能当得起一声先生的称呼。
&esp;&esp;所以,六皇子朱鸿雍上门拜见的时候,尊称诸淑娴(苟子)为先生,没毛病。
&esp;&esp;因为,附近这一带认识诸淑娴(苟子)的,也都是这么称呼的。
&esp;&esp;诸淑珍搞事时会给诸淑娴(苟子)送邀请函,在诸淑娴(苟子)拒绝后,朱鸿雍还会带重礼上门,就是看上了诸淑娴(苟子)这厉害的记忆力……吧。
&esp;&esp;好吧,诸淑娴(苟子)知道,这两货真正看重的是她的名气。
&esp;&esp;谁让诸淑娴(苟子)无心之下,又先诸淑珍一步,做了对方想做的事呢。
&esp;&esp;诸家的族学、藏书楼,从诸淑娴(苟子)开始默写诸家曾经侯府藏书的藏书后,开始在琼州这一带名声赫然起来。
&esp;&esp;无他,诸家两位当家老太太是大方的,允许周围的人前来借阅抄录。
&esp;&esp;免费是不可能免费的,但是一本书租借一个时辰一文钱的,和白送也差不多了。
&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