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75章(1 / 2)

&esp;&esp;诸葛承抬起眼睛瞥了阿拓一眼,但却并没更改手里弹琴的力道,依旧是这样不紧不慢地等着这一曲终了,而对面的阿拓依旧是没什么反应的样子。于是诸葛承起身准备出帐篷把侍者唤来服侍阿拓就寝,但在他刚刚转过身的时候背后传来一声叹息。

&esp;&esp;“阿承,护佛候部和乙弗部反了。”

&esp;&esp;“嗯。”知道阿拓没有睡着的诸葛承又转过身开始收拾他放在地上的琴,对于阿拓嘴里说的重要军情却只是应了一句表示他知道了。

&esp;&esp;“你说……我是不是根本就不是什么……应该当王的命?”

&esp;&esp;现在的阿拓看起来一脸的沮丧,一点都没有他在部下面前表现出来的那么自信。

&esp;&esp;代国的新王不过年仅二十而已,而且不像大多数的王子,从小接受全套的帝王教育习惯了众臣簇拥天下臣服。阿拓目前为止的大半生里不过是个亡国之人,空有一个高贵的名头实则过得颠沛流离。所以当遇到的每一件事都那么不如人意,阿拓不免开始自我怀疑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问题。

&esp;&esp;“我能感觉到,我手下那些上了年纪的将军们,没有一个把我看在眼里的,是不是我真的不配当王?”

&esp;&esp;“不,你是王。”诸葛承的这句话一改刚刚的随意冷淡,不但是盯着阿拓的眼睛说的,而且说得郑重其事。

&esp;&esp;“在这一点上,你要相信诸葛家的人看王的眼光。”

&esp;&esp;232

&esp;&esp;“那为什么我的那些族人们,那些应该是我的同胞的人,不这么看我呢?”

&esp;&esp;“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你是可汗。”

&esp;&esp;对于诸葛承的这个回答,阿拓有点听不明白,所以他回给诸葛承一个疑惑的眼神。

&esp;&esp;“虽然鲜卑语里的可汗和汉语里的王都是一个意思。但是阿拓,这两者是不同的。”

&esp;&esp;诸葛承索性又再度跪坐下来开始抚琴,阿拓没听过这一次他弹的究竟是哪首曲子,却在连续的扫弦里听见了混乱和杀伐。这一次诸葛承没有弹完全曲,但那一小段也足够让阿拓这种不算通音律的人听明白里面包含的金戈铁马。

&esp;&esp;“这是可汗。”诸葛承的那个论题给的让人一头雾水,用来证明的论据又实在是过分抽象,但奇妙的是阿拓却在那里一副如有所思的样子。

&esp;&esp;“可汗……只重杀伐?”阿拓想了半天后,试探性地给了一个结论。

&esp;&esp;“确切地说是大家只在事关杀伐时才会想到可汗。”诸葛承对着阿拓点点头。

&esp;&esp;“当然这只是我这些天里观察下得出的结论。你想草原上水草生长完全靠天意,而牧民一旦开始游牧就四散开来难以联络。所谓的可汗既不能促进水草的生长,也左右不了牛羊群要去吃哪片的草,于是在民生一题上,他即使内心想做点什么,但实际却什么也做不了。”

&esp;&esp;“各部落真正需要可汗的时刻,一种是在部落间因为草场的分配而即将发生几乎难以阻止的冲突的时候。一名得到各部落承认和尊重的可汗此时可以凭借他的个人威望从中调解,从而帮着部落间避开一场触之即发的争斗。”

&esp;&esp;“而第二种情况则是,若是草原上的大部分部落都遇见了生存危机,通常是来源于大旱或者大寒什么的。整个草原上牧草都不足,于是牛羊成片成片地倒毙,所有的部落都在挨饿。

&esp;&esp;由年迈的老者开始率先放弃自己的生存可能,然后轮到年幼的孩子,最后剩下那些成年了的,能上马提刀的男子,他们在可汗的带领之下将目光转向南边,那个最后可能得到赖以生存的粮食的地方。”

&esp;&esp;“可是南边的汉人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他们的粮食也不是只靠着放任不管,就能天生天养自己成熟待收。因此哪怕胡人下一刻就要饿死了,那也不是汉人平白贡献出他们维生的粮食来救胡人的由。”

&esp;&esp;诸葛承说到这里,阿拓自然也明白了:“天道如此,汉人与胡人争的是彼此的一线生机,所以这两种人一旦遇见就……唯有杀伐,赢了的那方活下去,输了的就……死去。”

&esp;&esp;“阿承,一定要这样吗?”阿拓皱着眉头看向诸葛承,尽管他自己已经得出了结论,却迟迟不愿意接受它。

&esp;&esp;“我们之间,胡人和汉人之间,一定要这样吗?一定……只能这样吗?”

&esp;&esp;“所以阿拓,你要当胡人们的王。”诸葛承这一句话说得有些激动了,于是在尾音上不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