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宁王赶紧开口道:“王大人此言差矣!这诏书并非是罪己诏,怎么会引得天下大乱呢?更何况与其让天下臣民胡思乱想,心神不宁,还不如简单明了的发下诏书!”
&esp;&esp;忠顺亲王也点头说道:“不错,此事王大人说的太过恐怖了。这天下有几个乱臣贼子?大乾立国至今,虽有些魑魅魍魉,但也动摇不了国本。若是一份诏书就动摇国本,那岂不是说太祖高祖的基业太不稳固了!”
&esp;&esp;顺安亲王本想开口,可看着那边的旧臣一派和武勋开国元平两脉都在皱眉思考,叹了口气摇了摇头,知道方才王超的话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对于旧臣和这些武勋来说,大乾的内部安定是非常重要的。
&esp;&esp;因为他们是利益既得者,绝对不会允许大乾风雨飘摇的。
&esp;&esp;更何况灭国之臣,可从来不是什么好名声!
&esp;&esp;旧臣这边,萧征开口说道:“王大人所言极是,这件事情若是真的明诏天下,怕是会被不少乱臣贼子利用!那些歹毒心肠的人,可不会管什么国家,什么大义!这件事情,依本官看,还是低调处理才是!”
&esp;&esp;萧彾也在一旁点头说道:“事涉国之根本,若是一个不慎,就是谁也无法承担的大事。诸位同僚还是要三思啊!若是明诏,怕是明天各地就要谣言四起,这个时候出现谣言,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esp;&esp;虽然知道这兄弟俩是为了大皇子,但也不得不说他们和王超说的都有道理,旧臣们都点了点头,看向了另外一边的赵啸和贾琮。
&esp;&esp;现在旧臣一脉的几个领头人都不在,王平和邓白又是个中立派,剩下的职位明显都不够份量,尤其是现在要和三王对垒,这些文官怎么可能会站出来当靶子?
&esp;&esp;他们到现在也没想起来贾政已经是工部尚书了……
&esp;&esp;赵啸和贾琮都在心里暗骂了一声,但还是占了出来。
&esp;&esp;赵啸开口道:“老臣同意王大人说的事情,此事不宜明诏!”
&esp;&esp;贾琮也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本侯和平国公想的一样,此事不宜明诏!”
&esp;&esp;赵啸的嘴角抽了抽,心说你这个小崽子怎么老是坑老子!
&esp;&esp;你说你的就完了,老是拉着我做什么!
&esp;&esp;他们两个一表态,后面的开国一脉和元平一脉顿时纷纷附和,这一下,所有人都不在乎贾琮和赵啸对于诏书一事的态度了,而是暗想道:“武勋一脉,似乎比以前更团结了!虽然开国和元平依旧泾渭分明,但他们各自团体之间比以往要好的多。尤其是赵啸!”
&esp;&esp;赵啸此时的态度依旧有些暧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不会在像是之前一样对隆正帝俯首了,此时赵啸的一句话让整个元平一脉附和,已经代表了他的立场了!
&esp;&esp;这一刻,隆正帝的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懊恼,他明白这是必然的,一个失德的皇帝想要掌握兵权,除非是武皇帝!
&esp;&esp;但他明显不是,而且他对赵啸本身就不抱什么希望,他现在的主意是在赵凯他们身上!
&esp;&esp;看着下面三王和三王后面的人还在和旧臣们争论,隆正帝开口道:“此事朕已有决议,明日会发一份诏书,在宗人府落案。秦沐、秦汐绝不在立!至于明诏,此事乃是荒谬之言,动摇国本之事!谁敢再提,就是有祸乱大乾之心!南城码头袭击一案,暂时对外宣布还在调查!退朝!”
&esp;&esp;这一次没有人再说且慢了,谁都听得出隆正帝的愤怒,但也没有人在乎。
&esp;&esp;因为这件事是必须落到纸上的,毕竟一句永不在立,可不是什么有说服力的事情!
&esp;&esp;看着隆正帝的轮廓消失在黑暗之中,朝臣们纷纷都送了一口气,只有都察院的那些言官们纷纷喜形于色的恭喜范平这个都察院御史。
&esp;&esp;开国以来,今天可是都察院最威风的一天!
&esp;&esp;而贾琮和赵啸很自然的拉开了距离,心照不宣的各自带着开国和元平一脉分开。
&esp;&esp;贾琮吐了口气,看了眼外面的天色说道:“虽然很晚了,不过还是要在辛苦一些。诸位叔伯,到宁国府一聚?”
&esp;&esp;王子腾史鼐他们都笑着点了点头,今天对于开国一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不仅送进去了两位皇子,还拉扯到了宁王和忠顺亲王,最重要的,是开国一脉在朝堂上同进同退,已经是所有人都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了!
&esp;&esp;这种感觉,让人沉醉不已!
&esp;&esp;牛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