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乐再响。
天庭举办安天大会,庆贺佛祖镇压了妖猴。
画面切成了两半,一半歌舞升平,群仙觥筹交错,欢笑着吃龙肝凤髓,玉液蟠桃,酩酊大醉,另一半孙悟空被压在山脚下,神色痛苦,哀哀叫唤。
场景对比看得人心酸。
有些感性的小孩当即哭了出来,抱着长辈让他们把齐天大圣放出来,长辈无措,这,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啊。
那个吴承恩在家吗?他们有点事想找他聊聊。
海瑞在官衙处理公务,看着天幕讽刺道:“这些神仙高高在上,只怕早已忘记人间疾苦。”
同僚惊慌:“海青天,你疯啦,敢诋毁神仙。”
“我有何不敢?我朝神仙道长勾结弄权,怂恿圣上大兴土木,修建三清宫,不见国库空虚,人民劳役之苦”
“行了行了,你给我住嘴!”同僚赶紧推搡海瑞入屋,海瑞不怕被雷劈,他怕,赶紧让他这张嘴别说了。
其他时空的道士表示不背这个锅,佛教说吴承恩写的是尊佛抑道,描绘了道家天庭的黑暗,他们就说吴承恩写的佛教给大圣设套,把大圣压在五指山下,各种虐待大圣,字里行间明为褒佛,实含贬佛!
佛道两家争辩不休。
吴承恩想到后面唐僧念紧箍咒的剧情,感觉脖子有点发凉,怕被人打上门,连忙去把家里门窗关紧了些。
天幕中,悟空以为自己要被永远困在五行山下,凝望着天上的飞鹰,想起他初出人世和花果山小猴们玩耍的逍遥自由,想起远在三星洞和菩提法师学法术的时光,想起和众妖王称兄道弟,一起宴饮的快乐日子
眼里隐约泛起泪花。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五百年,直到唐僧骑着白马的身影出现,掀开压在五行山上的灵符,观众们才想起来小说的名字叫西游记。
西天取经之路正式开始,一幕幕画面闪过,师徒四人一路经历诸多磨难,终于取得真经。昔日的齐天大圣成就了斗战神佛,学会了悲悯众生。
《西游记》至此终。
僧一行沉沉一叹,道:“阿弥陀福,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2]”
众佛教弟子安静了下来,随长老念佛语。
吴承恩的心情难以平复,心脏在胸腔里砰砰跳动——
他的作品被拍成这样了。
没有魔改,没有粗制滥造几乎是一比一的复刻原著场景,甚至丰满出比他笔下更好的内容,创作心血可见一斑。
尤其是扮演大圣的演员,简直演活了大圣。
吴承恩想知道他是谁。
目光在片尾曲上搜寻了一会儿,他找到了对方的名字。
“六小龄童。”吴承恩喃喃道,原来他叫六小龄童。
如果有机会,他想跟对方说一声谢谢,和制作组说一声谢谢。
感谢他们演出了最好的西游记。
清朝,京城西郊。
曹雪芹低下头,看着桌面写满文字的烂草纸,手上的冻疮隐隐发疼。
哪个作者没一个影视梦?不想见到笔下的人物呈现在眼前?
他是多么的羡慕吴承恩。
作为罪臣之子,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能著书立说纾解性情,可听了几本名著的内容,曹雪芹越发自卑,自己的《风月宝鉴》儿女私情过重,不像水浒传三国演义一样的家国情怀,也无西游记般幻想丰富,恐怕不得后人喜欢。
念及此处,曹雪芹心生黯然。
【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对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进行了伟大的艺术再创造,在文体、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意蕴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首次以孙悟空为主角,将其形象从民间传说里白衣秀才猴行者转变为书中嫉恶如仇、怜悯众生的神话英雄,创造出历代驰名第一妖,一个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
经典角色的塑造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次《西游记》小说含有大量对儒道佛思想的深刻研究,吴承恩强化了神话小说的现实批判性,淡化了西游记的怪诞迷信色彩,通过对取经途中各种人间国度的描写,辛辣地讽刺了政治现实,宗教的虚伪和荒谬。
因此《西游记》也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自其问世后,明代出现创作神魔小说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
被点到名字的作者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嘿嘿,他们评不上四大名著,但在小说界也有一席之地!
【到了现代,《西游记》的影响力更是恐怖。】
天幕放出来一张图片,标题写着中国电影原著作者榜。
清朝末年,中国已有外国电影传入,国人把这种会自动放映的片子叫影戏。
人们先是为那令人咂舌的惊天票房数字惊叹,接着看到了下方